臺灣是客家人和福佬人探險和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,數十萬客家人和福佬人離鄉背井,越過台海峽到未開發的台灣,冒險偷渡遷徙來台。客家族群在臺灣的分布,從清代起即移居於嘉南、高屏一帶,此地因屬福佬人所有,客家人便遷往北部的桃竹苗台地發展,呈現「由南到北」發展過程。日治時期,西部及北部地區因為天災人禍連連,生活空間和產物不足維生,客家人又輾轉遷移到宜蘭、花蓮、臺東,開始臺灣東部的二次遷徙之旅。客家人歷經遷移、遷徙、輾轉至臺灣各地,客家人在臺灣的歷史發展上,是不可或缺的族群之一。莫怪有人比喻客家人像是東方的吉卜賽人(羅肇錦,1991)或是「東方的猶太人」(高木桂藏,1991)。
第1次東晉永嘉年間:因五胡亂華,使山西、河北一帶的漢人渡過黃河,到了湖北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西。
第2次唐朝末年:因黃巢之亂,再度使江西北部的居民遷往江西東南部、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廣東東部及北部。
第3次南宋末年:因蒙古的南進,宋室南遷,更多客家人進入廣東東部、北部,是客家族群南遷到廣東的關鍵時期。
第4次明末清初:因滿清入關,人口成長,部分客家人遷往廣東沿海、四川、湖南、廣西、臺灣、貴州等。
第5次清朝中期:因人口日趨稠密、械鬥事件、太平天國之亂等,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、臺灣等地。
東部客家人遷移的路線分為南北兩路。北路從淡水、宜蘭移入,先至花蓮吉安地區開始,漸漸向南開墾,沿著整條花東鐵路開發,是故花蓮縱谷中客家聚居最多,以吉安、壽豐、鳳林、光復、瑞穗、玉里、富里等地為主;南路為南部六堆客家人從南先至富里、玉里一帶落腳定居,使花東縱谷的中段,成為客家移民的重心。(陳運棟,1989;劉還月,2001;孟祥翰,2002)